In the evening, daddy & mummy Ian & little Ian came to our place for swimming... Annabelle was happy that her little friend came to play with her. Mummy was surprised little Annabelle carried her toys one by one from the cupboard, & gave them to Ian. She even not holding back her toys & she is happy to share with Ian. Annabelle's not a selfish baby? Is this called sharing with friend?
Also she gave her hug (we called sayang) to uncle & aunty Ivan & little Ian, but little Ian was so shy when Annabelle hug hug him, hahaha...
Mummy still can recall vividly when little Annabelle 拿 一件一件 玩具 給 little Ian play... so cute! (aiya... forgot to record down the video)
Saturday, May 31, 2008
Wednesday, May 28, 2008
自己吃飯飯
When we go out for dinner these days, we will give some rice or eggs for Annabelle, let her use small spoon or her fingers to feed into her mouth. She is quite enjoying to eat. May be we can start to train her eat on her own slowly lor...
Sunday, May 25, 2008
牙齒12顆
Saturday, May 24, 2008
Big Bear
Thursday, May 22, 2008
引導掌握理解表達能力‧學語前技巧引緩兒說話
“學語前技巧”是學習語言的基礎,包括注意力、聆聽、眼神交流、輪流和模仿,其中注意力是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技巧。大多數小孩不需要特別指導,就能掌握學語前技巧而學會說話,但一小部分孩子因無法掌握而遲說話。若置之不理,孩子的語言與智力發展將停滯不前,會影響孩子的未來。語言治療師表示,父母應了解正常孩子的語言進展階段,及時發現問題,並通過正確的指導或語言治療師的協助,讓孩子的語言能力重返軌道。
語言治療師洪小田指出,根據2002年大馬教育局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9.41%的一年級學生有學習障礙問題。當中38%很難明白老師的說話、32%的表達能力有問題、28%面對社交溝通障礙,缺乏溝通的興趣,時常把自己封閉在自我的世界裡。男女學生的比率為4:1。
她說,學習障礙與遲說話等語言掌握能力息息相關,不容忽視。父母多在孩子1歲半時已察覺孩子異於其他同齡小孩,但不以為意,直至孩子2歲多,發覺孩子落後太多時,才尋求語言治療師的協助。
父母也學技巧輔助
她指出,語言遲緩的狀況和因素很多,打好學語前技巧的基礎,才能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掌握更高層次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每個孩子的語言進度不一,語言遲緩的孩子接受治療後多有改善。不過,父母親的積極配合才是成功的關鍵。”
洪小田強調,父母親將學到的教學技巧,再配以愛心與耐心輔助孩子,孩子的說話進度會更理想。可以肯定的是,及早治療將事半功倍。
語言治療師顏翠虹指出,說話遲緩的孩子大多是急性子,不聽從指示、不與他人一起玩。因此,父母必須設法從旁協助孩子掌握“學語前技巧”,以便孩子可以說話,發展智力與人際關係。
培養注意力學聆聽
“首先,必須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專心聆聽語言,按部就班學習理解詞匯或短句,最終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孩子通過遊戲更能專注於事物後,父母可培養孩子聆聽話語的能力。”
顏翠虹表示,孩子若不能聆聽,他們將無法明白及記得大人對他說的話,更別說學會說話。接著,若孩子跟你有眼神交流的互動,顯示他正在聆聽,意味他對你所做的事情感到興趣。因此,培養小孩的眼神交流可幫助他學會說話。
她說,輪流說話也是學語前技巧之一。父母應與孩子玩有輪流性質的遊戲,如拼圖、積木等,以提高孩子接觸語言的機會,也間接引導孩子說話。另外,小孩擁有優異的模仿能力,父母可利用這特點,通過有趣的方式讓孩子多接觸一些語言。
免反效果
勿強迫小孩說話
語言治療師顏翠虹表示,父母要緊記,不要強迫小孩說話,否則可能帶來反效果。如不要強迫孩子說出動物的名字,應讓孩子學習簡單有趣的動物叫聲,按部就班學習說話。
她提醒,孩子發出聲音時,父母也要發出同樣的聲音回應,以鼓勵孩子說話。
“當孩子擁有語言的理解能力後,他們更能明白說話的重要性,即利用說話能力,達到自己的要求。家長可設法讓孩子明白這一點。”
正常孩子的語言發展階段
語言治療師熊敏華表示,孩子的語言發展有一定的軌跡。若小孩已3歲,但語言發展仍停留在一歲半,則可能有問題。欲了解孩子是否有語言障礙,可參考以下的正常孩子應有的語言發展階段。
‧2-3歲的孩子
理解能力
1. 2歲時,大約明白250至300個詞匯。
2. 明白空間的概念,如裡面、上面。
3. 明白物件的用處,如問孩子用什麼來裝水?小孩會指向杯子。
4. 明白代名詞,如你、我、他。
5. 明白形容詞,如大小、開心。
表達能力
1. 2歲時,大約可講40個詞匯。
2. 能夠回答簡單的問題, 如“ 這是什麼?”“誰的?”
3. 懂得運用代名詞,如你、我。
4. 會說2至3個字的短句。
5. 會用疑問句來發問,如“我的球?”
6. 會使用否定詞,如“不要”、“不是”。
7. 說話的發音越來越準確。不過,陌生人仍不明白孩子說的話。
‧3-4歲的孩子
理解能力
1. 3歲時,大約明白1000至1200個詞匯。
2. 將東西分類,如食物、衣服等。
3. 認識顏色。
4. 明白時間的概念,如今天、明天、後天。
5. 明白“哪個不是屬於這種類?”
6. 能靜靜地聆聽10至15分鐘的故事。
表達能力
1. 3歲時,大約可講500個詞匯。
2. 能夠正確地發出大部分的聲母,除了一些較難的聲母。如r、s、sh、ch、y、z。
3. 陌生人能夠明白孩子說的話。
4. 能夠形容物件的用處,如杯用來喝水。
5. 能夠享受詩歌和辨別荒唐的事。
6. 能表達意見和說出感受。
7. 能回答問題,如肚子餓時要做什麼?
8. 能夠重複別人所講的句子。
‧4-5歲的孩子
理解能力
1. 4歲時大約明白1500至2000個詞匯。
2. 明白空間的概念,如後面、旁邊等。
3. 能夠明白較複雜的概念,如品質(重、輕)、結構(軟、硬)、數量(多、少)
4. 開始明白比較性的概念,如“我比你高”。
5. 了解什麼是早上、晚上、下午、白天。
表達能力
1. 能夠使用800至1000個詞匯。
2. 能形容如何完成一件事。
3. 能解釋詞匯的意思。
4. 能列出某個種類的東西,如動物有大象、狗。
5. 回答“為什麼”的問題。
6. 能回答“哪一個不是屬於這種類”,並給予適當的解釋。
‧5-6歲的孩子
理解能力
1. 明白超過2000個詞匯。
2. 明白時間的順序(什麼先發生,接下來,然後)。
3. 明白反義詞。
4. 明白數字的概念(1至20)。
5. 能夠服從3個步驟的指示,如懂得去廚房拿水給爸爸喝。
表達能力
1. 能參與談話或對話。
2. 能使用8個字或更長的句子。
3. 能表達複雜的句子,如“我考100分,媽媽送我一個新書包。”
4. 形容東西的樣貌。
5. 使用想像力來編織故事。
6. 能發問問題,如“多少?”、“怎樣?”
7. 能回答假設性的問題,如:“上課遲到,你會怎樣呢?”
培養孩子學語前技巧方法
1. 注意力
方法:父母可讓孩子接觸不同類型的玩具,接著向孩子示範如何操縱玩具。當孩子發現遊戲的樂趣後,他們更能專注於事物。
2. 聆聽力
方法1:首先,父母應把電視機、收音機的聲量等雜音降低,讓孩子可以對自己的話語留下清晰印象。
方法2:父母可用簡短的句子、語氣緩慢的方式跟小孩說話。
方法3:家長也可引導孩子聆聽四周環境的聲音,再作簡述。
方法4:模仿動物的聲音,增加孩子對聲音和說話的興趣。
3. 眼神交流
方法1:通過遊戲引導孩子作眼神交流。比如,父母在鏡子前做有趣的臉部動作,讓孩子觀察並模仿,從中產生眼神交流。
方法2:不要把孩子喜歡的玩具或食物直接交給孩子,而是讓孩子向你索取。他必須跟你有眼神交流,才能獲得所需。
4. 輪流
方法: 與孩子分享具有輪流性質的遊戲,如拼圖、積木等。在遊戲中的說話可增加孩子接觸語言的機會,也間接引導孩子說話。
5. 模仿
方法: 播放兒童歌曲時,父母介紹簡單的動作,讓孩子模仿,提昇他對語言的印象和興趣。
語言治療師洪小田指出,根據2002年大馬教育局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9.41%的一年級學生有學習障礙問題。當中38%很難明白老師的說話、32%的表達能力有問題、28%面對社交溝通障礙,缺乏溝通的興趣,時常把自己封閉在自我的世界裡。男女學生的比率為4:1。
她說,學習障礙與遲說話等語言掌握能力息息相關,不容忽視。父母多在孩子1歲半時已察覺孩子異於其他同齡小孩,但不以為意,直至孩子2歲多,發覺孩子落後太多時,才尋求語言治療師的協助。
父母也學技巧輔助
她指出,語言遲緩的狀況和因素很多,打好學語前技巧的基礎,才能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掌握更高層次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每個孩子的語言進度不一,語言遲緩的孩子接受治療後多有改善。不過,父母親的積極配合才是成功的關鍵。”
洪小田強調,父母親將學到的教學技巧,再配以愛心與耐心輔助孩子,孩子的說話進度會更理想。可以肯定的是,及早治療將事半功倍。
語言治療師顏翠虹指出,說話遲緩的孩子大多是急性子,不聽從指示、不與他人一起玩。因此,父母必須設法從旁協助孩子掌握“學語前技巧”,以便孩子可以說話,發展智力與人際關係。
培養注意力學聆聽
“首先,必須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專心聆聽語言,按部就班學習理解詞匯或短句,最終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孩子通過遊戲更能專注於事物後,父母可培養孩子聆聽話語的能力。”
顏翠虹表示,孩子若不能聆聽,他們將無法明白及記得大人對他說的話,更別說學會說話。接著,若孩子跟你有眼神交流的互動,顯示他正在聆聽,意味他對你所做的事情感到興趣。因此,培養小孩的眼神交流可幫助他學會說話。
她說,輪流說話也是學語前技巧之一。父母應與孩子玩有輪流性質的遊戲,如拼圖、積木等,以提高孩子接觸語言的機會,也間接引導孩子說話。另外,小孩擁有優異的模仿能力,父母可利用這特點,通過有趣的方式讓孩子多接觸一些語言。
免反效果
勿強迫小孩說話
語言治療師顏翠虹表示,父母要緊記,不要強迫小孩說話,否則可能帶來反效果。如不要強迫孩子說出動物的名字,應讓孩子學習簡單有趣的動物叫聲,按部就班學習說話。
她提醒,孩子發出聲音時,父母也要發出同樣的聲音回應,以鼓勵孩子說話。
“當孩子擁有語言的理解能力後,他們更能明白說話的重要性,即利用說話能力,達到自己的要求。家長可設法讓孩子明白這一點。”
正常孩子的語言發展階段
語言治療師熊敏華表示,孩子的語言發展有一定的軌跡。若小孩已3歲,但語言發展仍停留在一歲半,則可能有問題。欲了解孩子是否有語言障礙,可參考以下的正常孩子應有的語言發展階段。
‧2-3歲的孩子
理解能力
1. 2歲時,大約明白250至300個詞匯。
2. 明白空間的概念,如裡面、上面。
3. 明白物件的用處,如問孩子用什麼來裝水?小孩會指向杯子。
4. 明白代名詞,如你、我、他。
5. 明白形容詞,如大小、開心。
表達能力
1. 2歲時,大約可講40個詞匯。
2. 能夠回答簡單的問題, 如“ 這是什麼?”“誰的?”
3. 懂得運用代名詞,如你、我。
4. 會說2至3個字的短句。
5. 會用疑問句來發問,如“我的球?”
6. 會使用否定詞,如“不要”、“不是”。
7. 說話的發音越來越準確。不過,陌生人仍不明白孩子說的話。
‧3-4歲的孩子
理解能力
1. 3歲時,大約明白1000至1200個詞匯。
2. 將東西分類,如食物、衣服等。
3. 認識顏色。
4. 明白時間的概念,如今天、明天、後天。
5. 明白“哪個不是屬於這種類?”
6. 能靜靜地聆聽10至15分鐘的故事。
表達能力
1. 3歲時,大約可講500個詞匯。
2. 能夠正確地發出大部分的聲母,除了一些較難的聲母。如r、s、sh、ch、y、z。
3. 陌生人能夠明白孩子說的話。
4. 能夠形容物件的用處,如杯用來喝水。
5. 能夠享受詩歌和辨別荒唐的事。
6. 能表達意見和說出感受。
7. 能回答問題,如肚子餓時要做什麼?
8. 能夠重複別人所講的句子。
‧4-5歲的孩子
理解能力
1. 4歲時大約明白1500至2000個詞匯。
2. 明白空間的概念,如後面、旁邊等。
3. 能夠明白較複雜的概念,如品質(重、輕)、結構(軟、硬)、數量(多、少)
4. 開始明白比較性的概念,如“我比你高”。
5. 了解什麼是早上、晚上、下午、白天。
表達能力
1. 能夠使用800至1000個詞匯。
2. 能形容如何完成一件事。
3. 能解釋詞匯的意思。
4. 能列出某個種類的東西,如動物有大象、狗。
5. 回答“為什麼”的問題。
6. 能回答“哪一個不是屬於這種類”,並給予適當的解釋。
‧5-6歲的孩子
理解能力
1. 明白超過2000個詞匯。
2. 明白時間的順序(什麼先發生,接下來,然後)。
3. 明白反義詞。
4. 明白數字的概念(1至20)。
5. 能夠服從3個步驟的指示,如懂得去廚房拿水給爸爸喝。
表達能力
1. 能參與談話或對話。
2. 能使用8個字或更長的句子。
3. 能表達複雜的句子,如“我考100分,媽媽送我一個新書包。”
4. 形容東西的樣貌。
5. 使用想像力來編織故事。
6. 能發問問題,如“多少?”、“怎樣?”
7. 能回答假設性的問題,如:“上課遲到,你會怎樣呢?”
培養孩子學語前技巧方法
1. 注意力
方法:父母可讓孩子接觸不同類型的玩具,接著向孩子示範如何操縱玩具。當孩子發現遊戲的樂趣後,他們更能專注於事物。
2. 聆聽力
方法1:首先,父母應把電視機、收音機的聲量等雜音降低,讓孩子可以對自己的話語留下清晰印象。
方法2:父母可用簡短的句子、語氣緩慢的方式跟小孩說話。
方法3:家長也可引導孩子聆聽四周環境的聲音,再作簡述。
方法4:模仿動物的聲音,增加孩子對聲音和說話的興趣。
3. 眼神交流
方法1:通過遊戲引導孩子作眼神交流。比如,父母在鏡子前做有趣的臉部動作,讓孩子觀察並模仿,從中產生眼神交流。
方法2:不要把孩子喜歡的玩具或食物直接交給孩子,而是讓孩子向你索取。他必須跟你有眼神交流,才能獲得所需。
4. 輪流
方法: 與孩子分享具有輪流性質的遊戲,如拼圖、積木等。在遊戲中的說話可增加孩子接觸語言的機會,也間接引導孩子說話。
5. 模仿
方法: 播放兒童歌曲時,父母介紹簡單的動作,讓孩子模仿,提昇他對語言的印象和興趣。
Wednesday, May 21, 2008
Sunday, May 18, 2008
Saturday, May 17, 2008
IOI Mall - Musical car
Friday, May 16, 2008
Shake head
"Annabelle you "she she" already?" mummy asked, she shakes her head with a smile.
"Annabelle you "ng ng" already?" mummy asked, she shakes her head with smile...
Now she likes to do this when we ask her these 2 questions. So cute.
"Annabelle you "ng ng" already?" mummy asked, she shakes her head with smile...
Now she likes to do this when we ask her these 2 questions. So cute.
Thursday, May 15, 2008
牙齒10顆 & Manja
2 big teeths are popping out lor, 1 on the top (in the teeth graph no 9)& another below (no 10)... Annabelle is having 10 teeths or more now.. Mummy will go home to double check again.
Annabelle is being quite "manja" or "teh" - in cantonese word, when mummy goes to work in the morning, even mummy told her early: "Annabelle is a good girl, mummy goes to work now", she heard it, she starts crying... very very manja la.
Sunday, May 11, 2008
On Mothers' day
We brought Popo to MidValley, went to Carrfour, there was a lucky draw/promotion at Enfra products. If purchased any Enfra products, we can let little Annabelle to draw a picture, and entered a lucky draw contest, also we entitled to get a free digital photo.
Surprisingly, when the jie jie from Enfra carried Annabelle, she didnt feel shy, the jie jie was holding her little hand to do the drawing. Annabelle was enjoying it... Here're some photos.
This is the card that Annabelle draw. Of course it's by the Enfra jie jie la... hehe... Mummy is
Surprisingly, when the jie jie from Enfra carried Annabelle, she didnt feel shy, the jie jie was holding her little hand to do the drawing. Annabelle was enjoying it... Here're some photos.
This is the card that Annabelle draw. Of course it's by the Enfra jie jie la... hehe... Mummy is
Thursday, May 8, 2008
學步
Annabelle can walk 20-30 over steps in 1 time now, walking more stable than last 2 weeks. She tries to walk instead of crawl now. But for daddy, mummy - we are more tired as we need to spend extra time to watch her out. she likes to walk here & there...
玩打翻斗
Annabelle likes to 玩打翻斗, but of course she can only do 翻去 旁邊. She always like to lift up her butt & legs holding by her hands & head. Will try to capture some photos when she does next time.
In fact, she starts this when she was 1 year old - 時不時 會 做倒立 看世界.
In fact, she starts this when she was 1 year old - 時不時 會 做倒立 看世界.
Tuesday, May 6, 2008
肠道EV71病毒袭击婴幼儿 防手足口病再次敲响紧钟
新闻热点回放:
今年3月上旬,安徽阜阳市几家医院陆续收治了以发热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为主的疾病患儿。经卫生部调查检测,确定该病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截至5月1日,当地累计报告3736例感染患儿,死亡人数已至22人,传播范围扩大到全市下辖各区县,并已波及河南。
网友发一个关于EV71病毒的相关病征以及预防措施
专家释疑肠道病毒EV71感染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维中、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李兴旺、北京儿童医院ICU室主任钱素云等专家介绍,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少数病情较重,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该病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传播方式主要有: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专家们介绍,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现在臀部。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流行概况】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十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传播途径】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临床诊断】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预防措施?/p>
(一)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相关链接:--[维生素B2防治手足口病]
--[儿童最惧的十种流行病之五: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症状和治疗]
* 除了发烧时进行退热之外,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中成药,如板蓝根冲剂、小儿咽扁冲剂,清开灵口服液等。可把西瓜霜涂于口腔溃疡处,每天2-3次。严重影响患儿进食或睡眠时,最好到医院输液治疗。
* 采取中医推拿治疗,取小天心穴(位于手掌大小鱼际交接的凹陷处),用手指揉动30-50次,可清热疏风;取内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正中)用手指做3分钟环性推动,用力要轻些,仅在皮肤表皮推动并不带动深层组织,具有清热除燥之功效。
* 采取饮食治疗,取西瓜翠100克及山药50克,与200克薏米一起煮成粥给患儿食用。 --[小帖士:手足的中医处理法]
警惕:夏季易高发,低龄儿童多注意
不属于人畜共患病: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张立伐主任介绍,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通过食物、水、唾液、空气等媒介经肠道、呼吸道或皮肤接触传播。但该病不是人畜共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该病在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一般会出现咽痛、腹泻、食欲减退、低热等症状。随后,口腔内会陆续出现疱疹,水疱破溃后会形成小溃疡。
夏季高发无特效药:“5岁以下的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但成年人也可发病。根据以往的临床经验,夏季和早秋病患较多。”据张主任介绍,该病无特效药治疗,个别患者即使不治疗在7-10天内也可痊愈,无任何不良的后遗症。但该病病发过程中,很容易感染到其他 病毒和细菌,诱发病毒性肺炎、心肌炎、脑炎甚至败血症等并发症,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注意事项: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可以减少感染机会。尤其是小孩子,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舔手、咬指甲。从公共场所回家后要洗手、洗脸、换衣服。
疑问:是什么使这种病变得严重了?
“手足口”并不是什么大病,如伤风感冒一般,为什么会在局部地区演变成“疫情”,并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慌,着实令人思索!
是什么导致这样一种病变得严重了,相信对手足口病情有所了解的家长们都会有此疑问?
儿童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是应该被格外关注和重视的,因为在一切突然而至的伤害面前,他们无力面对无能承担。在不够关注不够重视面前,本来很小的伤害也会有可能对他们造成巨大的伤害。
需要做父母的足够关注和重视!
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保障、关注和重视!
Source: http://www.sina.com.cn 新浪育儿
今年3月上旬,安徽阜阳市几家医院陆续收治了以发热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为主的疾病患儿。经卫生部调查检测,确定该病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截至5月1日,当地累计报告3736例感染患儿,死亡人数已至22人,传播范围扩大到全市下辖各区县,并已波及河南。
网友发一个关于EV71病毒的相关病征以及预防措施
专家释疑肠道病毒EV71感染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维中、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李兴旺、北京儿童医院ICU室主任钱素云等专家介绍,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少数病情较重,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该病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传播方式主要有: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专家们介绍,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现在臀部。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流行概况】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十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传播途径】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临床诊断】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预防措施?/p>
(一)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相关链接:--[维生素B2防治手足口病]
--[儿童最惧的十种流行病之五: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症状和治疗]
* 除了发烧时进行退热之外,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中成药,如板蓝根冲剂、小儿咽扁冲剂,清开灵口服液等。可把西瓜霜涂于口腔溃疡处,每天2-3次。严重影响患儿进食或睡眠时,最好到医院输液治疗。
* 采取中医推拿治疗,取小天心穴(位于手掌大小鱼际交接的凹陷处),用手指揉动30-50次,可清热疏风;取内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正中)用手指做3分钟环性推动,用力要轻些,仅在皮肤表皮推动并不带动深层组织,具有清热除燥之功效。
* 采取饮食治疗,取西瓜翠100克及山药50克,与200克薏米一起煮成粥给患儿食用。 --[小帖士:手足的中医处理法]
警惕:夏季易高发,低龄儿童多注意
不属于人畜共患病: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张立伐主任介绍,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通过食物、水、唾液、空气等媒介经肠道、呼吸道或皮肤接触传播。但该病不是人畜共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该病在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一般会出现咽痛、腹泻、食欲减退、低热等症状。随后,口腔内会陆续出现疱疹,水疱破溃后会形成小溃疡。
夏季高发无特效药:“5岁以下的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但成年人也可发病。根据以往的临床经验,夏季和早秋病患较多。”据张主任介绍,该病无特效药治疗,个别患者即使不治疗在7-10天内也可痊愈,无任何不良的后遗症。但该病病发过程中,很容易感染到其他 病毒和细菌,诱发病毒性肺炎、心肌炎、脑炎甚至败血症等并发症,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注意事项: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可以减少感染机会。尤其是小孩子,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舔手、咬指甲。从公共场所回家后要洗手、洗脸、换衣服。
疑问:是什么使这种病变得严重了?
“手足口”并不是什么大病,如伤风感冒一般,为什么会在局部地区演变成“疫情”,并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慌,着实令人思索!
是什么导致这样一种病变得严重了,相信对手足口病情有所了解的家长们都会有此疑问?
儿童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是应该被格外关注和重视的,因为在一切突然而至的伤害面前,他们无力面对无能承担。在不够关注不够重视面前,本来很小的伤害也会有可能对他们造成巨大的伤害。
需要做父母的足够关注和重视!
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保障、关注和重视!
Source: http://www.sina.com.cn 新浪育儿
宝宝的分离焦虑
Annabelle is quite "teh" manja daddy, mummy, gonggong, popo... these days when we left her eg. we sent gonggong, popo back to Cheras house, she saw gonggong, popo stepped in the house, then she make a big cry, or daddy, mummy go to toilet, bath or go out for a while, she also cries. Is this called 分离焦虑?
"宝宝的分离焦虑也代表了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那种难分难舍的真情流露感,是非常珍贵的"
Actually mummy doesnt mind that, as we know that Annabelle's only 14 months old++, of course she needs all of us around. She's still a small baby...
Here's an article which already in Annabelle's blog:
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会容易因为和妈妈分离,而产生焦虑的情绪。你家的宝宝是否也出现了这种情形,无法离开你身边?面对宝宝的分离焦虑,家长应该怎么做呢?听听专家的说法吧!
我不去幼儿园
小满出生后妈妈就一直没有上班在家照顾她,小满从来没有和妈妈分开过。但是现在小满已经该上幼儿园了。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妈妈把小满交给老师后和她道别时,小满大哭起来,抓着妈妈的衣服怎么也不愿意让她离开,任凭妈妈和老师怎么哄都无济于事。妈妈强行离开后,小满还哭了很久,并且不肯吃东西、不肯睡午觉。晚上从妈妈来接她那一刻开始,她怎么都不愿意再离开妈妈一步,甚至晚上在睡梦中还哭起来。第二天,无论一家人怎么威逼利诱,小满说什么也不愿意出门,妈妈一开门她就开始大哭,妈妈真的是没招了。
小满的情形就是典型的分离焦虑,因为和妈妈朝夕相伴,她太过于依赖妈妈了,所以一旦要让她一个人呆在陌生的环境里,她就会产生恐惧及害怕的感觉,甚至出现身体上的不适。
PART 1 认识“分离焦虑症”
什么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指宝宝和依赖对象分开时表现出得一种不安得情绪和行为。宝宝出现分离焦虑的情形,与宝宝的不安全依恋有关。宝宝在某一段特定的时间里,当他和特定的对象分开的时候,会有焦虑的感觉,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宝宝会表现出哭闹等外在的抗议行为。如7个月大的强强和妈妈分开时,他会因为不安而哭得很厉害;而第一次上幼儿园的依依在妈妈离开时,哭着哀求妈妈不要把她留在幼儿园里,让妈妈带她回家……这些反应都反映出小婴儿或宝宝有分离焦虑症。
而特定的对象指的是宝宝的主要照顾者,因为和宝宝相处的时间最多,所以宝宝会非常依赖他。过去我们常常认为宝宝的主要照顾者是妈妈,但随着社会的变迁,现在宝宝的主要照顾者也有可能会是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保姆。
出现的年龄
从学者Bowlby依附理论的观点来看,在宝宝6~8个月和18~24个月这两个时间段,宝宝处于特定依附的发展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婴儿与某个特定的对象分离时,会开始出现明显的不舒服的表情和抗议行为。由于8~9个月的宝宝已经开始会爬,他会想跟在主要照顾者后面、靠近主要照顾者,他变得有点害怕陌生人,这时候宝宝和照顾者的依恋关系正在慢慢形成。
这个阶段的依恋关系有个特色,即特定对象是宝宝的安全堡垒。换句话说,一方面,宝宝以特定对象作为他的安全堡垒,这个照顾者在他身边时,他能安心地去探索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因为宝宝和特定对象有强烈的情感连结存在,所以当他要跟特定对象分离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感。
发生原因
★ 本身特质
有些宝宝天生就比较胆小,需要特定依赖对象在身边才会觉得安全。
★ 家长过度保护
父母的过度照顾也是诱发原因之一,在照顾宝宝上,父母除了自己谁也不信任,牢牢将宝宝放在自己的保护圈里,若哪天宝宝需要走出去,当然没有勇气。“过分”的照顾影响了宝宝的自主能力,过多的担忧阻挠了宝宝接触陌生环境的机会,让宝宝逐渐失去主动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
宝宝都会有分离的焦虑吗?
什么是安全堡垒?
宝宝会自动将主要照顾者当成一个堡垒,因此当他想要去探索环境,需要情绪支持时,他会确定他依赖的对象是否在身边。如有安全依附的宝宝安安跟着母亲去邻居家时,只要他回头时看到母亲坐在沙发上,他就会很放心地到客厅偏远的角落去玩耍了;但是当母亲因到洗手间去了而消失在他的视线里时,安安就会担心并且不愿意继续玩耍了,到处找妈妈。
宝宝都会有分离焦虑吗?
依据学者Bowlby依附理论的观点,一般宝宝都会有分离焦虑,只是程度轻重不一。正确的引导能帮宝宝走出这种情绪,而引导不好或宝宝的分离焦虑过分严重的话,会对宝宝的身心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
每个宝宝的分离焦虑及因分离焦虑而产生的抗议行为,会因宝宝个人的特质或气质而有差异。如有些宝宝在面对新的人和事物时,接受度比较高;有些宝宝则比较退缩,只愿意信任特定的对象,对比较退缩的宝宝而言,他的分离焦虑就会强一些。反应强度较大的宝宝,除了哭闹的抗议行为会比较强烈,可能会在饮食、睡眠等方面出现一些异常,甚至会生病。
分离焦虑带来的不良后果
分离焦虑是心理活动引起的,对宝宝心理发展的影响也非常大。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宝宝的分离焦虑比较严重,会影响宝宝的活动;如果宝宝无法走出这种情绪,对他适应力的发展也有负面作用;分离焦虑还对宝宝日后健全人格的发展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PART 2 宝宝好粘,怎么办?
一般来说,宝宝会在出现分离焦虑是比较短暂、可以改变的,所以,家长不用太过于着急。不过,有两种情况下主要照顾者会感受到宝宝的分离焦虑情绪很浓,一种是没有时间需要请保姆照顾宝宝的情形,另一种是宝宝进入幼儿园的阶段。针对上述2种情况,专家建议有一些方法可以降低宝宝的分离焦虑。
陪伴宝宝走过分离焦虑
如果太忙需要让长辈或保姆照顾宝宝,一定要确信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照顾好宝宝,不可以掉以轻心。然而,最好不要在宝宝6~8个月、18~24个月这两个时间段让他们接手宝宝。这段期间,宝宝正在克服分离焦虑,如果家长正好此时把宝宝送给长辈或保姆照顾的话,只会让宝宝产生双重焦虑,增加他不安全的感觉。
给宝宝时间适应新环境
宝宝第一次上幼儿园的时候,不要突然把宝宝带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家长可以事先带着宝宝去熟悉环境,让宝宝对陌生的环境有一些印象,以降低他的焦虑感。
和宝宝做好事前的约定
宝宝第一次进入幼儿园的时候,主要照顾者千万不要因为害怕宝宝不愿意分开而偷偷溜走,这样只会让宝宝更焦虑,因为宝宝无法预期主要照顾者什么会时候不见了、什么时候会回来。家长应该坚定地告诉宝宝:“我现在要先离开,但是我4:30会回来接你回家。”让宝宝清楚地知道你的安排,不管宝宝愿不愿意,他都会在无形之中形成一种预期性,预期主要照顾者什么时候会回来。理所当然地,大人应该说到做到,以建立宝宝的信赖感。
根据气质搭配合适教养方式宝宝心爱的玩具是最好的陪伴者
宝宝要独自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呆上一段时间时,给他带上他心爱的玩具,如布偶或小毛毯,我们称为过渡物品,替代宝宝依赖的特定对象,这是帮助宝宝降低分离焦虑的好方法。
妈妈无需太自责,处理方式最重要
当宝宝哭的时候,妈妈也不要太过于自责,或是不忍离开。想要降低宝宝的焦虑感,替代照顾者的教养经验和教养方法也很重要,知道怎么安慰宝宝,建立他的信任感。
根据宝宝的气质搭配合适的教养方式
前面提到,宝宝的分离焦虑和表现出的反抗的强度与宝宝的个性及先天的气质有关,妈妈要接受宝宝的特性,用合适的方法慢慢地给予引导,针对宝宝的个性降低他的分离焦虑。后天教养和宝宝的先天气质相符合时,对宝宝的发展来说是好的。
恐吓话语会使情况更糟
千万不能对宝宝说“你再哭的话,警察就要来抓你”这类威胁恐吓的话语,这样只会更增加宝宝的焦虑,不仅于事无补,还会让宝宝的抵触情绪更加明显。妈妈应理解宝宝在每一阶段会有的发展特色,给予宝宝适时的响应。
宝宝的成长需要同伴参与
有时候不妨邀请其他年纪相仿的宝宝到家里来玩,通过游戏的过程,降低宝宝对陌生情境的敏感程度,让他知道并不是只有妈妈陪伴着自己才是快乐的。
让宝宝学会自理
有时候宝宝和照顾者分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是因为他不知道照顾者不在身边自己该怎么办,所以他会哭着闹着不要家长离开。
结语
事实上,宝宝的分离焦虑也代表了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那种难分难舍的真情流露感,是非常珍贵的。只要家长做好妥善的处理,采用正确的诱导方法,陪伴宝宝走过分离焦虑的时期,宝宝就能很好对付分离焦虑带来的心理不适。
Source: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8日 09:17 《婴儿母亲》
"宝宝的分离焦虑也代表了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那种难分难舍的真情流露感,是非常珍贵的"
Actually mummy doesnt mind that, as we know that Annabelle's only 14 months old++, of course she needs all of us around. She's still a small baby...
Here's an article which already in Annabelle's blog:
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会容易因为和妈妈分离,而产生焦虑的情绪。你家的宝宝是否也出现了这种情形,无法离开你身边?面对宝宝的分离焦虑,家长应该怎么做呢?听听专家的说法吧!
我不去幼儿园
小满出生后妈妈就一直没有上班在家照顾她,小满从来没有和妈妈分开过。但是现在小满已经该上幼儿园了。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妈妈把小满交给老师后和她道别时,小满大哭起来,抓着妈妈的衣服怎么也不愿意让她离开,任凭妈妈和老师怎么哄都无济于事。妈妈强行离开后,小满还哭了很久,并且不肯吃东西、不肯睡午觉。晚上从妈妈来接她那一刻开始,她怎么都不愿意再离开妈妈一步,甚至晚上在睡梦中还哭起来。第二天,无论一家人怎么威逼利诱,小满说什么也不愿意出门,妈妈一开门她就开始大哭,妈妈真的是没招了。
小满的情形就是典型的分离焦虑,因为和妈妈朝夕相伴,她太过于依赖妈妈了,所以一旦要让她一个人呆在陌生的环境里,她就会产生恐惧及害怕的感觉,甚至出现身体上的不适。
PART 1 认识“分离焦虑症”
什么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指宝宝和依赖对象分开时表现出得一种不安得情绪和行为。宝宝出现分离焦虑的情形,与宝宝的不安全依恋有关。宝宝在某一段特定的时间里,当他和特定的对象分开的时候,会有焦虑的感觉,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宝宝会表现出哭闹等外在的抗议行为。如7个月大的强强和妈妈分开时,他会因为不安而哭得很厉害;而第一次上幼儿园的依依在妈妈离开时,哭着哀求妈妈不要把她留在幼儿园里,让妈妈带她回家……这些反应都反映出小婴儿或宝宝有分离焦虑症。
而特定的对象指的是宝宝的主要照顾者,因为和宝宝相处的时间最多,所以宝宝会非常依赖他。过去我们常常认为宝宝的主要照顾者是妈妈,但随着社会的变迁,现在宝宝的主要照顾者也有可能会是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保姆。
出现的年龄
从学者Bowlby依附理论的观点来看,在宝宝6~8个月和18~24个月这两个时间段,宝宝处于特定依附的发展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婴儿与某个特定的对象分离时,会开始出现明显的不舒服的表情和抗议行为。由于8~9个月的宝宝已经开始会爬,他会想跟在主要照顾者后面、靠近主要照顾者,他变得有点害怕陌生人,这时候宝宝和照顾者的依恋关系正在慢慢形成。
这个阶段的依恋关系有个特色,即特定对象是宝宝的安全堡垒。换句话说,一方面,宝宝以特定对象作为他的安全堡垒,这个照顾者在他身边时,他能安心地去探索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因为宝宝和特定对象有强烈的情感连结存在,所以当他要跟特定对象分离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感。
发生原因
★ 本身特质
有些宝宝天生就比较胆小,需要特定依赖对象在身边才会觉得安全。
★ 家长过度保护
父母的过度照顾也是诱发原因之一,在照顾宝宝上,父母除了自己谁也不信任,牢牢将宝宝放在自己的保护圈里,若哪天宝宝需要走出去,当然没有勇气。“过分”的照顾影响了宝宝的自主能力,过多的担忧阻挠了宝宝接触陌生环境的机会,让宝宝逐渐失去主动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
宝宝都会有分离的焦虑吗?
什么是安全堡垒?
宝宝会自动将主要照顾者当成一个堡垒,因此当他想要去探索环境,需要情绪支持时,他会确定他依赖的对象是否在身边。如有安全依附的宝宝安安跟着母亲去邻居家时,只要他回头时看到母亲坐在沙发上,他就会很放心地到客厅偏远的角落去玩耍了;但是当母亲因到洗手间去了而消失在他的视线里时,安安就会担心并且不愿意继续玩耍了,到处找妈妈。
宝宝都会有分离焦虑吗?
依据学者Bowlby依附理论的观点,一般宝宝都会有分离焦虑,只是程度轻重不一。正确的引导能帮宝宝走出这种情绪,而引导不好或宝宝的分离焦虑过分严重的话,会对宝宝的身心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
每个宝宝的分离焦虑及因分离焦虑而产生的抗议行为,会因宝宝个人的特质或气质而有差异。如有些宝宝在面对新的人和事物时,接受度比较高;有些宝宝则比较退缩,只愿意信任特定的对象,对比较退缩的宝宝而言,他的分离焦虑就会强一些。反应强度较大的宝宝,除了哭闹的抗议行为会比较强烈,可能会在饮食、睡眠等方面出现一些异常,甚至会生病。
分离焦虑带来的不良后果
分离焦虑是心理活动引起的,对宝宝心理发展的影响也非常大。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宝宝的分离焦虑比较严重,会影响宝宝的活动;如果宝宝无法走出这种情绪,对他适应力的发展也有负面作用;分离焦虑还对宝宝日后健全人格的发展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PART 2 宝宝好粘,怎么办?
一般来说,宝宝会在出现分离焦虑是比较短暂、可以改变的,所以,家长不用太过于着急。不过,有两种情况下主要照顾者会感受到宝宝的分离焦虑情绪很浓,一种是没有时间需要请保姆照顾宝宝的情形,另一种是宝宝进入幼儿园的阶段。针对上述2种情况,专家建议有一些方法可以降低宝宝的分离焦虑。
陪伴宝宝走过分离焦虑
如果太忙需要让长辈或保姆照顾宝宝,一定要确信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照顾好宝宝,不可以掉以轻心。然而,最好不要在宝宝6~8个月、18~24个月这两个时间段让他们接手宝宝。这段期间,宝宝正在克服分离焦虑,如果家长正好此时把宝宝送给长辈或保姆照顾的话,只会让宝宝产生双重焦虑,增加他不安全的感觉。
给宝宝时间适应新环境
宝宝第一次上幼儿园的时候,不要突然把宝宝带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家长可以事先带着宝宝去熟悉环境,让宝宝对陌生的环境有一些印象,以降低他的焦虑感。
和宝宝做好事前的约定
宝宝第一次进入幼儿园的时候,主要照顾者千万不要因为害怕宝宝不愿意分开而偷偷溜走,这样只会让宝宝更焦虑,因为宝宝无法预期主要照顾者什么会时候不见了、什么时候会回来。家长应该坚定地告诉宝宝:“我现在要先离开,但是我4:30会回来接你回家。”让宝宝清楚地知道你的安排,不管宝宝愿不愿意,他都会在无形之中形成一种预期性,预期主要照顾者什么时候会回来。理所当然地,大人应该说到做到,以建立宝宝的信赖感。
根据气质搭配合适教养方式宝宝心爱的玩具是最好的陪伴者
宝宝要独自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呆上一段时间时,给他带上他心爱的玩具,如布偶或小毛毯,我们称为过渡物品,替代宝宝依赖的特定对象,这是帮助宝宝降低分离焦虑的好方法。
妈妈无需太自责,处理方式最重要
当宝宝哭的时候,妈妈也不要太过于自责,或是不忍离开。想要降低宝宝的焦虑感,替代照顾者的教养经验和教养方法也很重要,知道怎么安慰宝宝,建立他的信任感。
根据宝宝的气质搭配合适的教养方式
前面提到,宝宝的分离焦虑和表现出的反抗的强度与宝宝的个性及先天的气质有关,妈妈要接受宝宝的特性,用合适的方法慢慢地给予引导,针对宝宝的个性降低他的分离焦虑。后天教养和宝宝的先天气质相符合时,对宝宝的发展来说是好的。
恐吓话语会使情况更糟
千万不能对宝宝说“你再哭的话,警察就要来抓你”这类威胁恐吓的话语,这样只会更增加宝宝的焦虑,不仅于事无补,还会让宝宝的抵触情绪更加明显。妈妈应理解宝宝在每一阶段会有的发展特色,给予宝宝适时的响应。
宝宝的成长需要同伴参与
有时候不妨邀请其他年纪相仿的宝宝到家里来玩,通过游戏的过程,降低宝宝对陌生情境的敏感程度,让他知道并不是只有妈妈陪伴着自己才是快乐的。
让宝宝学会自理
有时候宝宝和照顾者分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是因为他不知道照顾者不在身边自己该怎么办,所以他会哭着闹着不要家长离开。
结语
事实上,宝宝的分离焦虑也代表了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那种难分难舍的真情流露感,是非常珍贵的。只要家长做好妥善的处理,采用正确的诱导方法,陪伴宝宝走过分离焦虑的时期,宝宝就能很好对付分离焦虑带来的心理不适。
Source: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8日 09:17 《婴儿母亲》
Saturday, May 3, 2008
Meet my godmum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