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pie Kids Birthday tickers

Monday, April 27, 2009

孩子發燒分階段 處置不當幫倒忙

調查發現,五成以上家長在小孩發燒時會先居家護理,但護理後反而燒的更厲害,醫師提醒,其實兒童發燒有分階段性,依照不同 階段有不同處理方式,第一階段是手腳冰冷,要以保暖為主,第二階段則是四肢發熱、心跳及呼吸加速,則可讓小朋友洗溫水澡、睡冰枕降溫,萬一出現痛苦、抽 筋、嗜睡等神經症狀,則應馬上送醫治療。(徐韻翔報導)


當家中的寶貝發燒時,家長常會手忙腳亂,就擔心孩子健康受到影響。而調查 發現,許多家長對小兒發燒的認識並不正確,百分之五十三的家長會先居家護理觀察、百分之三十五會直接送醫療機構,但發燒後的居家護理方式,超過半數會先給 退燒藥,門診中就有因為退燒藥餵食過多,小孩高燒體溫沒降反而出現併發症就醫的案例。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陳永綺說,除非是腦炎、腦膜炎等,否則發燒一般不會傷到腦部,反倒是退燒方法不當,會造成幼兒生病時間拉長,但其實,發燒有循環週期,一天可能會反覆發燒、退燒,而且每一次發燒都會有先發冷再發熱兩階段,才會到退熱恢復期。


到 底父母面對孩子發燒時該如何處置?醫師建議,家長發燒應分階段處理,發燒的小朋友有手腳冰冷、發抖現象,要先用被子保暖,而手腳發熱則用溫水擦身體或是用 冰枕退燒,半小時後再量量體溫看狀況是否改善,肛溫超過38度、耳溫37.5、腋溫37度都是發燒,而退燒藥最多降0.5到1.5度,不能因為體溫沒有降 到37度就一直給藥,對肝腎造成負擔,18歲以下更不能使用含阿斯匹靈和水楊酸的退燒藥,不同種類的退燒藥也不能混合使用。


■有人忙降溫 反而高燒


陳永綺表示,常在門診時發現有高燒病童被焦急的家長送醫,詢問後才發現,小朋友本來只是小發燒,父母卻急於以洗溫水澡、躺冰枕等方式幫小朋友降溫,結果愈幫愈忙,反而高燒不退。


她指出,為了解家長對小兒發燒有無正確認識,她利用去年12月門診時,對7歲以下求診病童的家長進行問卷調查,蒐集120份成功樣本,結果發現有許多家長對小兒發燒的認識並不正確。


調查發現,家中幼兒發燒時,53%的家長會先居家護理觀察、35%會直接送醫療機構;發燒後的居家護理方式,57%會給退燒藥、28%會使用冰枕、13%會用溫水幫小朋友洗澡降溫。


陳永綺說,發燒是身體免疫系統遭受細菌或病毒攻擊時的警訊,「適度的發燒對身體是有益的」,只要小朋友的活動力沒有異常,只要讓小朋友多喝開水、身體保持乾爽並持續觀察即可。


■頭殼燒壞說法 無稽之談


但到底什麼程度的發燒要特別注意?陳永綺表示,發燒達到攝氏39度、40度高溫,身體會極度不適,還可能伴隨酸痛、頭暈、嗜睡等症狀,這時就需幫小朋友降溫。


陳永綺強調,適度的發燒有益強化小朋友的免疫系統,只要不是高燒、小朋友活動力不受影響,家長只要密切觀察即可。至於「頭殼燒壞」的說法,陳永綺指那是無稽之談。


******************

38度C,是孩子發燒臨界點,該不該退燒?怎麼退燒?

文/陳永綺

常見的五種輔助物理降溫方式必要時才使用
物理性降溫方式,就是用一些方式處理身體表面,來達到「冷卻」的效果,如溫水拭浴、冰枕、冰毯或減少病人身上的衣物或被子,這種物理性的處理方式不建議當成第一線的退燒方法,主要適用在輔助退燒。

不適合物理性降溫的時機

如果發現用溫水泡澡會讓寶寶更不舒服、表情出現不高興、痛苦或是煩躁不安,甚至身體發抖打寒顫時,就必須立刻停止用這種物理性的降溫方式。

不過,目前的研究認為,發燒時僅需密切監測孩子體溫變化,以及觀察舒適的程度就可以。除非孩子有特殊疾病,無法承受高代謝率或出現非常不舒服的症狀,否則不需要積極用物理的方式來退燒。如需使用,最好在給予退燒藥三十分鐘後再嘗試,以避免干擾發燒型態。
如果發現用溫水泡澡會讓孩子更不舒服、表情出現不高興、痛苦或是煩躁不安,甚至身體發抖打寒顫時,就必須立刻停止用這種物理性的降溫方式。(詳見第二章發燒迷思)
不過,當父母親按時給孩子服用適當的退燒藥後,但孩子的體溫仍然無法適當的降下來時,可以採取下列幾種方法:

溫水拭浴:用於嬰幼兒效果較佳

簡單說就是幫孩子擦澡,也就是將孩子身上衣物解開,用約37℃左右的溫濕毛巾全身上下擦拭。這樣的處理,可以使孩子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熱散發出去,而且毛 巾擦拭過後在身上留下的水氣,也會由身體表面蒸發,這樣也會吸收身體的熱氣,幫助熱氣快速散出。較小的嬰幼兒體表面積比例較大,體熱從皮膚散失也相對的較 快,所以用這樣的方式效果很好,但是較大的孩童或是成年人由於體表面積較小,效果就比較不如預期。溫水拭浴只可作為輔助的退燒方法,或與退燒藥併用。根據 研究,其與退燒藥併用時的療效,比單獨使用退燒藥來得好。


禁用冷水或酒精拭浴

冷水或酒精拭浴已經禁用,這是因為用這樣的方法會在極短時間內快速的降溫,對孩子非常不好。且高熱的皮膚突然碰到冷水或酒精,孩子的反應會很劇烈、不舒服,甚至可能會引發抽搐。而且吸入酒精,也
可能使孩童像喝醉了一般的昏睡或煩躁不安,干擾病情的判斷。

泡溫水澡:水溫應介於38℃至40℃之間

就是將孩子泡溫水並擦拭按摩身體,水的溫度最好是介於38℃至40℃之間。泡澡的原理與溫水拭浴相同,亦即使皮膚的血管擴張將身體的熱氣散發出去。泡澡主 要是增加身體的血液循環,利用排汗的生理機制,將熱散出,來達到降低體溫的作用。所以,溫水泡澡,水溫要控制好,否則也會導致孩子汗排不出來,使體溫更高 或是急速降溫,寒顫的症狀再度出現,讓身體更不舒服。

禁泡冷水澡

不能泡冷水澡,否則會出現反效果;冷水澡適合在中暑的情況,而不是發燒的情形。

冰枕:沒有表達能力的嬰幼兒不宜

冰枕是局部降溫的作用。顧名思義,就是將冰枕放在孩子頭枕部,把冰枕當枕頭用。冰枕是利用傳導原理,藉由較低的物體接觸體表後,將身體的熱氣傳到溫度較低的一方來降低溫度。
環境:維持室溫於23℃至26℃間

室溫盡量維持在23℃至26℃之間,保持涼爽通暢。必要時可以將孩子安置在冷氣房中,或是用電扇繞轉著吹,但不要直接對著身體吹。這樣也可以幫助體溫散熱,也會使孩子感覺舒適些。

嬰幼兒常見之退燒藥物有哪些?

孩子發燒時,退燒處置,已經不再是主要的目的。事實上,適度的發燒對身體是有利的。退燒的目的,主要不在於降體溫降到正常的溫度,而是在於降低、減輕不舒 服的感覺與症狀,並期待增加孩子的舒服度。另一方面,也是在減輕爸媽們心理的焦慮。這樣的處理方式,在醫學的領域裡面,也是一種治療。醫護人員的主要職 責,就是在監護與掌控嬰幼兒的疾病變化,以減少孩子身體負擔,並且盡力防止併發症的發生。

何時該使用退燒藥?

前面經提過:適度的發燒其實是對身體有利的,退燒的目的是在降低、減輕不舒服以期增加孩子舒服感,並且也是減輕爸媽們的心理的焦慮。如果過度處理將增加身 體不舒服,甚至增加肝腎的負擔與傷害。所以使用退燒藥的目的不再只是為了降低體溫,快速恢復正常體溫而已。因此,只有在必要時才能服用退燒藥,以免使用過 量造成危險。

退燒藥最主要作用 解除發燒不適

退燒藥常是以屬於非成癮性抗發炎止痛藥物為第一選擇,此類藥物包含非常廣泛,其中有阿司匹靈、普拿疼,以及非類固醇解熱鎮痛藥與類固醇藥等。一般的普拿疼 為小兒科最常用的解熱鎮痛藥,非類固醇解熱鎮痛藥普拿疼、依普疼等也是常用的退燒藥之一,此非成癮性抗發炎止痛藥物也廣泛的用在解除疼痛方面的治療。

退燒藥最主要的作用在於,抑制前列腺素的形成,使體溫調節中樞所設定的溫度暫時地降低;作用於腦中下視丘下部的體溫中樞,使皮膚的血管擴張,導致發汗,汗 液排出幫助降低體溫,以使體內發炎的反應減緩一點,達到抗發炎作用。這些藥物依劑量的大小,對身體組織神經有抗發炎鎮痛與退熱的作用。而類固醇類的藥物作 用很多,其中也包含有抗發炎與退熱的作用,不過,極少用於退熱上面。類固醇來降溫的害處是,會抑制細胞介質的合成,增加感染的機率。除非是頑強的高燒不 退,其他藥物效果不佳時,才會考慮使用,所以不列入小兒科常用的退燒藥中,故不在此說明。

經由以上這些藥物作用後,體溫都會有某種程度的暫時消退。但是在退燒的藥效消失後,身體體溫又會高起來,這是因為疾病的因素還沒有解除的緣故。退燒劑是短暫地把燒降低一點,使身體感覺舒適些,是屬於症狀治療,而非真正的治根藥物。

過度使用易造成肝腎傷害

所以,退燒藥的使用千萬不可以認為多服幾次或是將劑量增加,來加強退燒的效果。任何藥物都有一定的安全劑量與用法,超過一定的劑量後,有的藥物立刻就會出現中毒的現象,有
的則是慢慢的出現肝腎的傷害。

不當使用易造成體溫過低

許多父母因愛兒心切,急著想退燒,往往會無心但不當的使用過多的退燒劑,使得孩子體溫低於36℃,全身冰冷的症狀出現。如果發現孩子體溫過低時,不可以再服用退燒藥物,應以保暖與補充營養水分為主。

必要使用退燒藥的情況

★ 有慢性心肺疾病或先天代謝反應異常的病人,因為發燒導致代謝反應的過度負擔,可能使身體無法承受,進而引發心肺衰竭或休克等嚴重疾病。
★ 部分三個月至六歲的孩子可能會因為發燒導致熱性痙攣。如果有癲癇病史的孩子,發燒時更容易引起癲癇發作,尤其是嬰幼兒更容易引起。這雖與發燒所導致的熱痙攣雖然沒有直接關係,但仍然是會增加癲癇發作,體溫超過38℃時,就可考慮使用退燒藥。

★ 發現孩子有身體酸痛、頭痛、意識不清、頭暈、倦怠等不舒服的症狀時,也可考慮適度的使用退燒藥。


Source: 媽咪交流園地 & CY's Blog

No comments: